竞品分析方法之功能比较法的局限性
- 字数: 1764
- JourneyPeng
- 01 Nov, 2024

什么是竞品分析
通过收集分析竞品信息,并和自身比较得出评价,为指定后续战略提供依据。 简单来说,就是了解一下竞品,对比一下自己的情况,思考未来应该怎么做。
什么是功能比较法
一种简单的竞品分析方法,就是把自己和竞品在关键产品功能上的差异,通过表格标记出来,看看自己和竞品的差异。
目前对于这种方法没有统一的定义,我们暂且从这种方法的特点上给它命名,就叫做功能比较法
优势
这种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,自然是有一些优势的: 直观易懂:功能列表清晰扎实了产品功能和差异点,能够让读者快速理解比较内容和结果 操作简单:只需要收集产品功能信息,无需深入分析 适用范围广:适用于各类产品,尤其是功能导向型产品。 但是这个方法也存在很多的局限
功能比较法的局限
容易陷入堆砌功能的误区
在一张对比功能有无或者强弱的表格上,扎眼的“X”特别的吸引目光,也是最容易被大家讨论的焦点,因为表格上没有给出其他更详实的信息,大家朴实的愿望都是要追平竞品甚至超越竞品的,至于为什么要在这个点上追平竞品,追上竞品之后会怎么样,通常很难判断清楚,大多数时候是根据一个很low的判断标准:“如果我们能在这个功能点上弥补差距,就能打败竞争对手”。这是非常可笑的 拿一个产品的10项去PK市面上10个竞品,我们会得到一个10 x 10的表格,包含100个判断项,只要这个产品不是绝对的领先,表格中至少有一半是和竞品存在差异的,试想一下,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张表,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很容易认为:“我们落后了!赶紧把这些落后的地方补上”。这是也非常可笑的 从可笑的逻辑推到下去得到的可笑的结论,最终就是拼命的堆砌功能。但是一款产品越多是不是就越有价值呢?我详细所有人都有答案,肯定不是,这个产品只是牛但是没有价值
容易产生同质化竞争(俗称卷)
让我们顺着堆砌功能往下去谈,堆砌的结果不能换来价值,会换来什么呢?没有创新,没有差异化,低质内卷。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软件产品如今发展的如此悲惨的一个重要原因,从表面上看是卷,而且似乎是大家不得不卷,竞争太激烈。但本质上是因为同质化太严重,客户选A选B都可以,都是一样的东西,那肯定是选便宜的。毛利被无限压缩,最后就是被榨干,所有玩家一起死。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想为客户鸣个不平,好像在内卷的故事里,客户是一个坏人,这只是表象。要知道,同质化的东西没有灵魂,客户以为他得到了既便宜又好用的东西,其实没有,大多数时候,他只是得到了一个便宜的东西而已。
过分关注功能而忽略体验
功能有无固然重要,但是相同的功能,是存在差异性的,比如说产品的用户体验。产品体验是无法通过通过定量的方式来评估的,它是一种感受,而且感受通常是很难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,特别是精妙的细微的感受差别,甚至无法用语言来描述。更不用说数字或者“非常满意”这种词。 要去评价一个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有价值,功能有没有,是否强大有的时候是重要的,有的时候又是不重要的。
静态分析无法得出深层次的认知
功能比较,是在某一个时间点将我们和对手在功能点上的差异做了一个快照,《思考快与慢》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:做不好记录就很难进行深度思考。而记录是有时间线的,是有前后的因果关系的。快照显然丢失了这些深层次的内容,没有这些深层次的内容,又怎么才能得到有质量的思考的。 事物发展是动态的,其内部不仅蕴含当下,更内含趋势。洞察不到趋势,只做追赶者,也无法指望产品称为优秀的产品了
建议
竞品分析还有很多其他方法,包括SWOT方法,竞品画布分析法,矩阵分析法,用户体验要素分析法,竞品跟踪矩阵等等。这些方法有利有弊,面对这么多的方法,应该怎么选,我想应该只有一个原则:从需求出发,你希望通过竞品调研得到什么?然后去看什么样的方法适合你,或者哪些方法适合你、甚至上面这些方法都不适合都有可能。 真正好的竞品调研,应该是达到一种境界:手中无剑,心中有剑,无剑胜有剑。 掌握了方法,但又不被方法所约束,能够从目标出发,抽丝剥茧的得到想要的答案,才是竞品分析的最高境界。